close
(一)
《精神分析新論》第三十一講:心理人格的剖析
在(p110):「(本能衝動)是本我的特徵,而且完全忽視受到精神貫注的事物––在自我中,我們叫它做觀念––的特性。」在這裡Freud提到了「精神」,而且連結到「觀念」,我們也可以稱之為「概念」嗎?(我不知道英文是什麼?concept?)
 
在《存在與時間》的最後一節,海德格提到黑格爾的《精神現象學》,他指黑格爾的「精神」算是「概念」,而「存在」至多是「領會」未達「概念」的清晰完整。
 
至此,「精神」(我也不確定它們是否為同一原文)一詞在這裡指向的必是「語言」的層次,這好像也是宋老師上學期提的《□□的精神(靈魂)生活》裡,「精神、靈魂」的起始「定位」就是「語言」層面?
 
(二)
接著,Freud期待的理想是「昇華」:將本能的(性)能量「轉化」成對藝術的創造,而非「轉化」為「症狀」或是純粹無用的「衝動」,因為無論如何能量是不會消退的。(p286)
 
但「語言的昇華」這件事好像在更後來有了「語言」的觀點後,才能說得更清楚一些?例如「語言與真實」的關係,海德格的詩、巴舍拉的遐想的定位,這個切面好像就是被稱為「靈魂」的位置(而同時也是「鬼」出沒的位置?)從這種理解下,宋老師才「反過來」將主題「寓言」定在這個高度上?
 
(三)
因而,那個與「它者」的「遭逢」的位置就是自我(無意識地)「被支配」或(意識地)「去聆聽」的轉環點,那麼當自我對於「它者」就至少有這兩種姿態了(這種未深思而對立的說法可能不適):
(1)傳統文本的複說、對小孩的超我的複製、對能量的持續抑制
(2)新意義的生成、超越(幼稚、偉大的)超我、讓自我與小孩的能量獲得藝術性的釋放方式
 
而(p115)Freud所謂的「增強自我」(以獨立於超我、佔領本我的新領域)的「矯正性工作」,也必須放在這個「語言」的新脈絡下來理解?否則,這個「增強自我」僅變成「適應正常生活」的「陳腔」意義了?
 
(四)
而「自由畫」則是在自我「自覺」下,去接近無意識或Es的嘗試,一種回到那個轉環位置的嘗試(溫和地,至少相較於謝琳、巴塔耶…)
 
可以這樣理解嗎?我也不確定。
全站熱搜
創作者介紹
創作者 billingbabble 的頭像
billingbabble

如果能亂語的話…

billingbabb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